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以案释法】“老板”是假 骗钱是真
时间:2024-04-03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以案释法】“老板”是假 骗钱是真

近日,由姚安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谢某某涉嫌诈骗罪一案,经姚安县人民法院审理以诈骗罪判处谢某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0元。目前判决已生效。

2020年7月至2023年3月期间,作为农民身份的谢某某想不劳而获,隐瞒其真实身份、姓名,冒充“老板”,利用受害人贪便宜等心理特点,谎称购买桉树苗、租田种菜、做买卖牛羊生意、收购大蒜等,先后窜至牟定、姚安、大姚、元谋等县山区,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后以做生意资金周转、帮助解决惠农补助等为由,多次骗取被害人杨某某、毕某某、王某某等10余人每人几千元至十余万元不等,共计57万余元,数额特别巨大,且此前谢某某因诈骗已被判处刑罚两次,在刑满释放后不思悔改,法院遂作出了如上判决。

近些年,各类诈骗行为种类繁多、花样翻新、防不胜防,因偏远山区群众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平时接触信息比较少,缺乏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便成为骗子眼中的“重点对象”,沦为诈骗案件的受害者。犯罪分子为了提高行骗“成功率”,总会根据人们的虚荣心、贪便宜等心理特点来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使群众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诈骗就在我们身边,犯罪分子利用数不胜数的手段处处诈骗,千方百计,步步引诱,在面对任何与财产有关的事情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老板”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而丧失了警惕,到头来只会因小失大,要时刻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馅饼变陷阱!”

检察官普法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务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